这些年社会整体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我最熟悉的艺术和公益领域,想自下而上地做一点自组织的、非专业非正式化的事情都特别难——太多有热情有思想的年轻人不知道可以做什么、怎么去做点事情。
现在有两种极端情况,一方面大型的官僚机构占领了越来越多的资源和注意力,比如这几年有非常多的大型地产资本背景的网红展和大型政府背景的公益项目,有理想的年轻人常常只能成为这些大机构的螺丝钉。另一方面,脚踏实地做实事、不同于主流逻辑的、自发自主自由的草根组织和活动在压力下却越来越内忧外患、有些领域尸横遍野。岩石缝中总会冒出青草,其实一直都有极具生命力的社会行动和创造生发,但是在大机构之外的它们常常转瞬即逝,也常常只有极小范围的影响力。
如果这个平台能够成功,它能够让后一种社会实践得到数字和纸质的记录、存档、分类编辑整理(以后希望能也做传播)。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都是作为指南展现的,并且大多数都是不需要多少资金、理论储备、职业背景、学历技能的。人人都是社会实践艺术家。我希望能让年轻人看到有进入系统和不知所措之外的许多条路径。
因为这几年的生活工作重心都在这块,所以比较熟悉大城市有想法的年轻人的常见情况。文化方面,我在国内艺术、公益和社会创新领域有一些参与。
非科班出身、非职业路径里的青年人想自发地做有意思的社群活动、社区行动、生活戏剧、艺术创作时,其实没有一个参考书目,所以展开创造的门槛很高。
比如你知道当代艺术的核心理念就是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是你去美术馆看到一个行为艺术作品你也想做,其实你不知道怎么办,你又没有去过美术院校、又没有画廊代理、也没有策展人给你展览机会……
未解决的需求是一个像菜谱一样的内容平台,让人在真实生活和社会中行动起来,就像打开下厨房APP或者小红书菜谱一样容易,跟着步骤做就可以开始了。对步骤做一些调整,也可以很容易就形成新的创作。
在做应用层面和非代码的创新尝试。这几年业余时间想做维基,探索了从 Roam 到 AirTable 大概九十种知识库和维基相关的工具,简单研究了欧美的一些数字花园、个人维基和知识管理的案例。已有的项目大多是基于一个名词一个概念作为一个条目的基本单位,其实中文互联网世界特别缺乏的是以一个行动/活动作为一个条目的维基。一个条目是一个diy指南,不是一个名称或概念。类似于WikiHow、《全球概览》里的diy指南。不同之处在于WikiHow和一般的指南主要由专家写的客观指南,比如如何清洁微波炉,而不是一个非客观、非专业、发散的、千奇百怪的世界。
一个条目可以持续地编辑、生长、沉淀。一个条目有多个标签,大量使用标签形成网状体系,之间形成越来越多标签和链接。
语言上面向实践者、面向本领域之外的公众。不是个人笔记,不是某学科和领域内部的理论。
GitHub 上大部分项目是面向开发者的有技术门槛的开源软件,但在这个维基
这个维基由一个个实践活动的diy指南组成:diy一场声音实验、diy一种货币、diy一次苏格拉底式对话、diy一个家庭、diy一个主题读书会……
一些原本不被diy的东东可以在这里被diy,
一些原本不开源的东东可以在这里开源。
: